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中韩学者合作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长白山黑曜岩的南北扩散与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4-06-11点击次数:

6月10 日,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报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AHCI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Examining the distance-decay effect on obsidian lithic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aw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Paleolithic of Northeast Asia”的研究论文。来自中国、韩国和加拿大的学者通过对中国东北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大数据量对比研究,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路径模拟分析,深入揭示了在原料产地衰减效应下,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南部古人类对于黑曜岩原料的不同开发策略;并首次科学模拟了黑曜岩原料从长白山区向南扩散至韩国的具体路线。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侯哲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赵宇超为通讯作者,辽宁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徐廷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作者还包括来自首尔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学院、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近十年来,研究人员对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开展了较为充分的产地溯源研究,基本确定长白山区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产区。但学界对长白山黑曜岩南北扩散的具体路线,以及两侧古人类对于该原料开发利用策略的比较研究尚十分有限。在化学成分数据库不断完善的同时,对于源头与出土地两点之间连线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资源开发能力,人群的迁徙和互动等方面的认识都有待深入。

研究团队前期曾就中韩黑曜岩石器工业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两地黑曜岩石器工业存在差异,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石制品量化数据,研究精细程度一度受限。近年来,徐廷副教授团队在长白山北麓发掘了多处旧石器遗址,对出土的大量黑曜岩石制品进行了观测,为中国东北黑曜岩石制品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侯哲博士则长期与韩国庆熙大学、首尔大学,以及地方考古机构合作,构建完善了韩国旧石器时代黑曜岩石制品数据库。以上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使得长白山南北两侧黑曜岩石器工业的全方位量化对比研究成为可能(图一)。

图一 研究涉及的中韩旧石器时代晚期含黑曜岩遗址

研究发现,长白山黑曜岩石制品在各个遗址中的占比(图二)以及完整石片的大小在超出辐射半径100公里之后,都开始迅速下降。在验证了原料产地效应存在的同时,作者认为100公里以内可能属于以长白山为中心的黑曜岩原料“直接供应区”。原料产地衰减效应导致长白山黑曜岩在辗转超过400公里进入韩国以后,古人类所能够获得的黑曜岩原料数量和大小都十分有限,致使当地古人类对于黑曜岩石料的开发利用率显著增强,并倾向于将这类优质原料更多的投入到细石器的生产中。

图二 与长白山不同距离范围内遗址的黑曜岩石制品占比

由于朝鲜半岛北部的旧石器考古信息鲜有披露,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模拟了长白山黑曜岩南下进入半岛南部—韩国的路线。路线模拟首先提出了沿鸭绿江向西,继而从朝鲜半岛西部平原一路南下的路线(图三红色路线)。但综合朝鲜半岛的历史交通路线,作者认为东部路线同样不可忽视。长白山区的黑曜岩原料可能直接南下穿越盖马高原,进入东朝鲜湾畔,继而向西南穿越山区进入到韩国北部(图三蓝色路线)。后者多穿越山区,限制了原料的横向扩散,使黑曜岩原料可以相对集中快速的南下数百公里进入到韩国北部地区。

图三 长白山黑曜岩传播至韩国北部遗址的模拟路线

本课题通过石器技术特征元素的定量分析,结合“石器技术组织”理念开展技术与环境资源适应性的研究。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长白山南北两侧的石器技术特征以及人类行为适应性提供了重要材料。黑曜岩传播线路的构建,对于探讨长白山南北两侧地形地貌对于古人类迁徙流动策略的影响,以及人群流动所带来的技术文化传播扩散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4.104631


【作者:赵宇超 审核:李占扬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