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中国青铜时代陶范材料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原地区范料加工的时空变化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4-12-27点击次数:

近日, 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题为“Comparative study ofBronzeAge ceramic moulds reveals diachronic and spatial change in mould material processing in theCentralPlain of China, c. 13th-3rd century BCE”的研究论文。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耐冬为第一作者,王全玉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王聪、大英博物馆科研部科学家Michela Spataro等。

以往研究者们大多关注新出土材料,对某一遗址内材料的分析较为充分,但对不同铸造遗址陶范材料的比较研究却较少。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不同遗址陶范材料的差异,以及陶范材料加工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借鉴陶器产地研究的方法——岩相分析与化学成分分析相结合,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进行阐释,对中原地区五个重要铸铜遗址安阳殷墟、闻喜上郭、荥阳官庄、侯马白店和新郑郑韩故城(图1)陶范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样品包括83件陶范(芯),以及其中三个遗址的7件生土样品。

图 1 遗址位置图

岩相分析显示,五个遗址的陶范材料各具特色(图2),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隐晶质碳酸钙碎屑的存在与否、不同颗粒物的粒度分布。侯马陶范材料粉砂含量最高且分选度最好,说明其生产规范。上郭陶范材料粘土含量最高,可能使用的是未经加工的原始生土。郑韩故城的陶范材料具有最大颗粒,且明显地大小相杂,分选度最差。官庄陶范材料分选程度与郑韩故城相似但粒径较之为小。殷墟陶范材料较为多样化,没有代表性的岩相组成,但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的粒径整体较小且分选度较好,与上郭材料相似;另一类含有较大粒径的砂粒夹杂,分选度较差。

图 2 代表4个遗址典型陶范样品的岩相组成

a.上郭;b:官庄;c:侯马;d:郑韩故城

各遗址考古样品和生土样品的地球化学成分的PCA分析(图3)显示,五个遗址陶范材料差异明显,除殷墟陶范外,其它四遗址陶范材料数据点各自聚为一组。殷墟陶范材料数据与官庄和郑韩故城的相近。此结果与岩相分析结果互相佐证。各遗址陶范样品数据与其生土样品数据相近,说明陶范原料均为就地取材。上郭与侯马相邻,两地生土数据相似。上郭陶范数据与两地生土相近,但侯马陶范数据与两地生土差异较大,结合岩相分析观察到侯马陶范粉砂含量多于上郭陶范,颗粒物的粒径总体更大,推测侯马陶范范料是在原有土样的基础上添加了较大粒径的粉砂颗粒。因两遗址位于晋国不同时代的都城,此差异也许体现了陶范材料加工的历时变化。

图 3 各遗址考古样品(空心标志)与生土样品(实心标志)地球化学成分的PCA图

五个遗址的时间顺序为:晚商的殷墟(约公元前 1250 - 1046 年)、春秋早期的上郭(约公元前 745 - 678 年)、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官庄(约公元前 1046 - 453 年)、春秋末至战国中期的侯马(约公元前 530 - 380 年)以及东周的郑韩故城(约公元前 770 - 230 年)。粒度分析箱式图(图4)显示,从早到晚,五遗址陶范材料的粒径及其范围均是逐渐增大的。此变化趋势或许代表了各遗址原料和材料加工的地区差异,也或许代表了陶范材料加工的时代变迁。

图 4 粒度分析箱式图

本研究借鉴陶器产地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各地陶范材料的差异,结果揭示了陶范材料加工方面的时空变化。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青铜时代中原不同地区的陶范范料加工情况,同时为建立中国青铜时代陶范材料综合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为国际权威考古期刊,被SCIE、SSCI和AHCI收录,该刊2023年JCR分区为SSCI一区。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2024.106145


【作者:刘耐冬  审核:王全玉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