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刘建军: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4-07-09点击次数:

6月3日上午,应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之邀,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原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刘建军老师带来题为《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之一,由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李清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建军老师从“云冈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和“云冈石窟新发现、新意义”两个角度出发,前者通过将前人工作成果、1992-1993年的发掘工作收获、零散采集资料以及在消防、采暖等工程中发现的各类遗迹进行整合,以期得到对云冈窟前考古发掘工作收获的整体认识;后者则主要从云冈北魏洞窟的开凿与坍塌个案的分析、洞窟窟前外立壁的基本形制方面等,以期对北魏时期、辽金时期窟前木结构窟檐建筑等问题展开。

首先,刘老师对云冈石窟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

云冈石窟位置图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武周(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雕刻于侏罗系大同统和云冈统上部岩层的一个砂岩透镜体上,东西绵延约820米,第1窟到第20窟的主要洞窟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整个洞窟被南北向大冲沟(东谷、西谷)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石窟群。现存大小编号洞窟254个,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各类佛教造像59000余尊(身)。从云冈石窟往西,有三处小型石窟:括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焦山寺石窟,这样石窟群就绵延约三十余里,此外,还有鹿野苑石窟。

鲁班窑石窟

吴官屯石窟

焦山寺石窟

鹿野苑石窟

继而,刘建军老师对云冈石窟北魏至清代洞窟营造和维修作了简介,强调了宿白先生所发现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碑》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在云冈石窟进行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对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作了详细说明。

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除了昙曜五窟(第16-20窟)窟前北魏时期遗址河堤和坡道遗址外,北魏、辽金时期各区域洞窟(或者各组洞窟)窟前的木结构建筑窟檐遗址和北魏洞窟开凿工程与洞窟坍塌以及造像损毁修复情况等则是石窟寺窟前遗址比较关注的问题。

首先,北魏时期的河堤、坡道基本情况。1992年考古发掘是为了配合云冈石窟保护维修工程,尽管发掘面积十分有限,但是在距离昙曜五窟洞窟前立壁24-30米处,通过第20窟前南部探方和选择其他洞窟前探方试掘,发现了一段北魏时期修筑的河堤墙体,河堤呈东西方向,墙体用石块垒砌,长度约100多米。在这道河堤与第20窟前台基中央对应位置有一条南北向坡道,其中这条坡道的东西两侧石墙直接深入进河堤墙体之内,反映出河堤与坡道关系。

昙曜五窟窟前遗址平面图

第20窟前河堤遗迹(1992T101)

第20窟前河堤遗迹(1992T102)

其次,刘建军老师对北魏、辽金时期木结构建筑窟檐遗址作了简要介绍,探讨了第1、2窟,第3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3窟,第14-20窟等七组(或更多)木结构建筑窟檐遗址的清理发掘工作。就以第9、10窟为例,通过1938、1972、1992年前后三次清理与发掘,逐步确认第9、10窟前前庭北魏时期雕凿四组团形莲花地面图案的形制与结构,特别是1992年新发现的柱穴遗迹,全面地揭露了窟前建筑柱网的分布情况、排列规律以及面孔与进深尺寸等问题,为探讨窟前木构窟檐建筑的原状提供了十分重要线索。

云冈石窟第20窟是早期大像窟之一,窟内为三世佛布局,惜西立佛现已残损,仅仅保留着部分头光、双脚以及莲台遗迹。1992年窟前考古发掘中,在洞窟外发现西侧立像崩塌的身躯残件遗物。通过对崩塌下部分残件整理和西侧大佛复原,确认这尊着通肩式袈裟佛衣立像,其与东侧立佛的形制、衣饰大致相似。

随后,刘建军老师从个案出发,对北魏洞窟的开凿与坍塌情况进行分析论述,主要包括第20窟前立壁坍塌和第3窟北魏时期大型洞窟未完工的采石遗迹,就第3窟开凿洞窟的程序与方法进行讨论。

第3窟北魏、隋唐、辽金、明清时期遗迹

通过对第3窟窟内与窟外的北魏、隋唐、辽金、明清文化层堆积情况,结合考古发现的各时期遗迹分析,确认最下层为北魏时期文化遗存,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⑤B层(下层)为北魏开凿洞窟遗存,留下大量开凿洞窟的遗迹现象;第二阶段第⑤A层(上层)为开凿洞窟工程停止、石窟废弃之后的遗址,出土了一些人们生活起居相关的北魏时期陶器等遗物。其上第④层为隋唐文化遗存;再上第③层为辽金时期遗存,发现金代两排东西向的夯土柱基;最上层第②层为明清时期的文化层。

北魏时期开凿石窟的遗迹可以分为采石区、采石坑和石坯坑三类。刘建军老师对开凿石窟的遗迹作了整体介绍,并对采石区18、13、16,采石坑3、5、6、28、31和石坯坑1、4作了详细介绍,证明了云冈石窟斩山活动和洞窟开凿均按照有序的计划进行。

以采石区18为例:采石区18(CSQ18)位于第3窟后室东侧,东西宽5.68-6.55、南北长7.80-8.00米,北高南低,自东至西分布有6条宽0.90-1.2米的南北向沟槽,将基岩分割成5条南北向长条状的岩石块;再凿出6-8条似为东西向的沟槽将长条岩石分割成块状岩石,按需求确定石块的大小。采石区18的基岩面现存有已被揭取的遗迹和已经分割但未揭取的遗迹,与窟外前庭和窟内前室发现的大面积揭基岩的情况相同,是十分重要的开凿程序与揭取石窟的方式遗迹。

最后,刘建军老师对凿取石窟的过程作了示意,并探讨了窟前和前室、后室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通过窟前木结构窟檐建筑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云冈石窟窟前遗址的情况,并对遗址中出土的各个时期的遗物作了简要介绍。

讲座尾声,刘建军老师对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详尽的答复,李清泉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全体参会的师生对此次精彩充实的讲座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作者:董如珣 审核:李清泉、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