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尹夏清:瓷器类文物鉴定实践与思考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4-23点击次数:

4月18日,bwin必赢登录入口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18期在青岛校区博物馆628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尹夏清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瓷器类文物鉴定实践与思考》的讲座。讲座由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bwin必赢登录入口博物馆、《东方考古》编辑部协办,bwin必赢登录入口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


尹夏清老师的讲座从文物与文物鉴定、陶瓷器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等三个方面开展。讲座伊始,尹老师介绍了“文物”概念的演变,宋代出现的“古物”概念奠定了现代文物概念基础,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至2024年逐步完善,梳理出“概念+列举”式的文物定义,明确了文物认定的法律依据和鉴定的强必要性。文物鉴定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而具体到瓷器文物的鉴定,尹老师总结出了:鉴质地、辨真伪、断时代、定产地(看装饰、看工艺、看款识)和评价值(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五种方法,同时需要注意古代仿古器物仍属于文物。尹老师还强调了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在文物鉴定中的重要性。

瓷器鉴定的精要,根植于对其本质属性、工艺起源及历史演变的深刻洞察与系统研究。尹夏清老师通过对比陶器与瓷器的胎土、釉质及烧制温度,揭示了二者的主要区别,瓷器以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钙釉、在1200℃左右烧造而成,而陶器则以陶土为胎,较低温烧造、胎质较粗松。尹老师对比举例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等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和仰韶文化的彩绘彩陶;半坡遗址的竖穴窑横穴窑和地域特色的北方馒头窑、南方龙窑;马家窑文化彩陶、汉代釉陶壶和唐代越窑秘色瓷、邢窑白瓷等。追溯了瓷器起源的三大条件:制陶原料的更新引发瓷土发现、窑炉构造改进促使烧造温度的提高、陶衣及自然釉等陶釉得以发明,生动还原了古代制瓷技术的演进历程。

讲座重点聚焦中国历代瓷器的鉴定方法与时代特征。尹老师梳理了中国古代瓷器独特的发展序列,东汉晚期之前是早期瓷器阶段,表现为青铜时代出现的原始瓷器在东周至东汉盛行,此阶段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出现“蜡泪状”垂流。六朝时期是青瓷阶段,东汉晚期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南青北白共同发展。尹老师梳理了盘口壶的演变规律:西晋盘口矮小(高1.5cm),东晋增高至3cm,南朝达5cm以上,腹部最大径逐渐下移,装饰也从西晋带状纹发展为东晋莲瓣纹。隋唐五代为南青北白阶段,唐代除青、白瓷外,也出现了花瓷和搅胎瓷,隋代青釉呈现“青中泛黄”的特征,高足盘为典型器形,内底常见积釉形成的“泪痕”。唐代邢窑白瓷达到“雪”质感,执壶具有“短流、粗颈、饼足”特征,流口位置多低于壶口,常见于肩部。鲁山段店窑花瓷采用“黑釉泼彩”工艺,为钧窑前身。宋金时期是名窑林立阶段,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代孩儿枕体现“五官集中、小嘴不超鼻翼”的面部特征,身体比例夸张呈现“头大身小”造型,腿部动态呈现“一前一后翘起”。元明清是彩绘瓷阶段,元代主要窑址在景德镇,青花瓷达到成熟,还创烧了釉里红;明代创烧五彩、斗彩和各色釉瓷,清代是彩绘瓷最高峰,创烧了粉彩和珐琅彩瓷器。明清的青花料也有演变规律:永乐宣德用苏麻离青,成色清翠浓艳,成化用平等青,色调淡雅,嘉靖万历用回青,鲜美浓艳,清代多用国产料,呈色有远近浓淡之分。

尹老师的讲座分享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实证分析为基石,细致阐释造型断代、胎釉分析、纹饰鉴定的方法,化用考古类型学演进序列,仔细分析瓷器的时代特征符合度,注重细节特征的组合关系,避免绝对化判断,严谨审慎。

讲座讨论环节,部分师生向尹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请教,如倒流壶的虹吸结构、宋代瓷器的印花工艺、装饰图案的等级专用性等进行提问。陈淑卿老师作讲座总结,认为尹老师的讲座对于考古文博文保人才培养非常具有启发,文物鉴定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真伪信息的技术判断,更在于形成融合科技考古、类型学、艺术史的立体认知框架。


【作者:刘浩乐 审核:陈淑卿 编辑:孙士美】